现代复合弓以及弓猎

现代复合弓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滑轮来达到省力的效果。

由于本人向来崇古,在前面的文字里也交代过更喜欢传统的反曲弓,直拉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复合弓是弓发展的最高峰,也是未来保证这一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投射武器还留有遗孓的最大功臣。

1. 复合弓能量的来源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弓本身并不能创造能量。弓只是起到了一个转移能量的作用。当我们拉一个复合弓的时候,弓片会发向内弯曲,这就是你拉弓的力量传递到了弓片上,而弓片的变形是将你的拉弓的动能转变为了弓片形变的势能。当我们释放弓弦的时候,弓片所存储的势能又通过弓弦的位移传递给了箭,转换为箭飞行时的动能。能量的传递就是这样完成的。我们选择一个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这个弓有没有“劲”。其实就是弓存储和释放能量能力。主要有2个方面的意思,1个就是弓能够存储多少能量,另外一个就是有多少能量能够有效的传递给箭。这里面有3个具体的值最能影响弓的能量,拉力(draw weight)、拉长(draw length)和省力比(let-off)

2. 什么是IBO速度和AMO速度

大家在很多弓产品介绍上面第一看到的就是这个值,例如 IBO=305fps等等。IBO是一个衡量弓射出的箭的速度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国际弓猎协会(International Bowhunting Organization)制订的所以就叫IBO速度。IBO的计算方法就是,一个70磅拉力的弓,在30英寸的拉长下,用350格令(重量单位,英文grains,1格令等于0.065克,350格令就是22.75克)的箭时的射速。这个计算方法的比例关系就是每磅的拉力推5格令的箭重(在不超过80磅的前提下)。其实拉长对速度的影响可以也有影响,一般每增加1英寸的拉长速度就会增加5fps。 AMO速度也是计算弓射箭速度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由弓箭生产商协会(Archery Manufacturers Organization)制订的所以叫AMO速度,这种计算方法在以前很流行,AMO速度的计算方法就是:一个60磅拉力的弓,在30英寸的拉长下,用540格令(等于35.1克)的箭时的射速。这个计算方法的比例关系就是每磅的拉力推9格令的箭重。这种方法计算方法在以前流行,但是现在的广告宣传中已经不怎么用了。

3. 轴距(axle-to-axle)

复合弓的上下都由2个滑轮机构,测量这两个滑轮中心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弓的轴距,轴距反映了一个弓的大小。随着制弓技术的不断反正,弓的尺寸越来越紧凑。现在大多数的复合弓的尺寸基本上都在36英寸以下,携带方便,轻巧美观,现在的弓看起来就想买。不过过小的尺寸也会对弓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1. 轴距小过32”的弓,这种弓非常的紧凑,它是喜欢在树上蹲猎的人的最爱,非常好的机动性,携带也非常方便,不过这种弓也有些不足,特别是轴距过短,在长距离的准确性上不好掌握,需要多多练习,最好使用机械式撒放器。

2. 轴距在33”-38”的弓,这种弓既有准确性的保证也能够兼顾机动性,这种尺寸是最流行的,也是许多游猎猎人的最佳选择。

3. 超过38”的弓,这种弓能够带来最好的准确性,很适合在射箭比赛等场合使用,较长的拉距能够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使用这种弓的人用撒放器和手指撒放箭都是不错的选择。

4. 弦距(brace height)

弦距就是指主弦和手把支持部最低点之间的距离。这个指标对弓的速度和弓的操作性都有影响,目前复合弓的弦距平均值为7.5”。较短的弦距可以增加弓的速度,较长的弦距可以让弓更容易控制。

一个短弦距的弓(5”-6.5”)它的拉力作用范围会比较大,就是说你从开始拉弓到完全拉满弓的中间距离较长,这样弓存储的能量就会更多,而且箭受力的也就会更大。但是这样过大的能量输出会让你的弓更难于控制。

一个较长弦距的弓(7.5”-9”)更容易被控制,但是它射箭的力量会略小。为了在速度和操作性中间有个好的结合,大家选择弓的适合尽量选择弦距在6.5-8之间的,这样基本上能在速度和操作性中间有个比较好的中和。

5. 省力比(Let-off %)

在射传统弓的过程力,拉力始终是一样或者一直在增加的。但是现代复合弓由于采用了滑轮机构,拉力会出现一个波动的过程,开始加力到顶峰后开始减少力量的使用直到弓完全拉满。一般的现代复合弓都会有1高、1低的省力比选择,当你选择了高的比例,就意味着在拉满弓后可以用更少的力量来维持满弓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弓在出厂的时候都默认使用高比例状态的。比如一个70磅的弓在80%的省力比情况下,当你拉满弓的时候你只需要14磅的拉力就可以一直让弓保持在满弓的状态下(70×(1-80%)=14)。这两个状态都有自己的好处,高省力比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把精力从拉弓这里转移开,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用在瞄准和调整自己姿势上。低省力比的情况下,弓的储能会更多些,往往射出的箭的速度会更快些。

6. 弓片投影距离(limb tiller)

这个参数很重要,是衡量弓片安装是否到位,弓的情况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通过测量上下弓片的投影距离长度,我们就能明白上下弓片安装是否一致。

7. 箭的动能

我们学习过中学物理都知道运动物体的动能是由它的质量和速度决定的。标准的公式就是:E=1/2 mv2 其中E就是动能的意思,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V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单位是米/每秒。我们通过上述的公式也可以计算出某把弓射出的箭的动能,不过考虑到复合弓应用中都使用的是英制,所以需要把上述公式的单位重新转换下。我们计算箭的动能使用fps速度,箭的重量使用喱这个单位。经过一系列的转换(过程我就不描述了,大家有兴趣,耐心的话可以自己尝试着计算这个过程)计算箭动能的公式就是:E= mv2/450240 其中m就是箭的重量,单位是格令(grain),1格令等于0.065克。V就是箭的速度,单位是fps,每秒多少英尺。 通过一个例子我们能够计算出一把弓射出的箭的动能是多少。

我们以目前技术指标最高的bowtech的Tribute(礼物)为例来计算下,这个弓射出的箭有多少动能,Tribute是目前拉力最大的弓,可以使用100#的弓片(大约45.4公斤,超人才能拉动),在这个拉力下射500喱的箭(32.5克的箭),IBO速度为328fps(100米/秒)。

Tribute到底能射出的箭能有多少动能呢? 计算结果如下:E=160.25J,这个基本上就是目前弓射箭所能达到的最高动能,非常的惊人呢(这里有个数据,射穿一位成年男性胸腔所需的能量在74J左右)。

特别点:拉长

拉力: 拉力就是完全拉开这个弓时候需要的力量,这个力量主要是有弓翼(弓臂)决定的。一个标明60-70#的弓就是说这个完全拉开这个弓需要60或者70磅的力量。这个数值是英制的,1磅等于0.454公斤,换成我们能看明白的公制,60-70磅就是27.24公斤-31.78公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确定要买多少磅的弓了,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成年男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都可以拉开60磅的弓。拉距:与传统的弓不同,现代滑轮复合弓由于使用了滑轮装置,为了使滑轮的效果充分显示出来,所以在使用前必须确定一个合适的弓弦长度才能完全的发挥滑轮弓的效能。这个长度是有使用者的臂展决定的,大家看了下面这个图就很容易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将身体保持端正的姿势站直,充分的展开双臂,从你的左手中指尖量到你右手中指尖的距离就是你的臂展,这个距离再除以2.5,这个长度就是适合你的拉长。再把这个数值转换成英制的英寸,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用多少拉长的弓了。1英寸=2.54厘米,一个臂展175厘米的人,他需要的拉长就是175/2.5/2.54=27.6”。这里告诉大家个原则就是如果不能正好找到适合自己的拉长,那么宁可短点也比长了好。 imageimage

像博主臂展187cm,应该使用的就是28.5寸这一档的拉长,现代弓情况下,最强的量产货是80磅力度,30拉长的弓,上图很明确的给出了关系式,身高歧视6英尺4英寸以下没法用,没有办法。

复合弓附件的简单介绍:

image

1. 箭座/箭袋

(Arrow Quiver)复合弓上用的就是插箭用的硬箭座,箭座是放在放置在弓身上面的,用来放带刀片式箭头的箭。由于是放带箭头的箭,所以放的数量都比较少,最多好像见过放12只箭的。而箭袋主要就是用来放安装练习箭头的箭的,射箭比赛选手都用的是箭袋。

2. 箭台

(Arrow rest)箭台的功能很简单就是稳固箭的位置,支撑住箭,直到把箭射出去。箭台是影响弓的准确度的重要附件。箭台的种类很多,选择一个合适的产品是很重要的事情。

3. 瞄准具

(Sight)有机械、光学瞄准具,就是用来瞄准的。机械指针式的最常用,不同的指针是为了让射手方便的在不同距离上进行瞄准。

4. 撒放器

(Release)以前放箭都用指头,现在有机械式的放箭装置,一般缠在手腕上、或者握在手里,用撒发器的挂头钩住弓弦,然后拉开,再用手指头扣动扳机就把箭放出去了。用手撒放出去的箭都会有平行摆动的趋势,而用撒放器撒放的箭则没有这个问题。

5. 减震杆/稳定杆(Stabilizer)

它安装在弓身前部,用来吸收和降低弓片震动所带来的能量,同时也有弓身重量增加稳定性的作用。比赛用的减震/稳定杆的长度都很长,狩猎用的则比较短小。

6. 窥孔(Peep sight)

它安装在弓弦上,射手通过它来看瞄准具瞄准目标,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三点一线的瞄准方式。

7. 护弓绳(Sling)

现在很多选手都是推弓,放箭后为了不让弓从射手手中掉落,护弓绳的作用就显现出了了。复合弓的护弓绳一般都是压在减震杆下面的。

8. D环(D-loop)

D环是安装在弓弦上的一个D型的绳环,它的存在方便了撒放器的使用,也减少了撒放器对于弓弦的伤害。D环一般使用特种的尼龙绳来制作,同时在绑扎方法上也有特殊的讲究。

复合弓狩猎的优势和劣势

image

话题一:复合弓狩猎的优势

省力比——-复合弓操控的法宝

    众所周知,由于自身结构的设计,同一个狩猎者在使用复合弓狩猎的时候,速度和力量都会比他用的传统弓或现代反曲弓、直拉弓更为突出的多,这一点从其自身结构以及动能转换方式、以及箭支选择模式上就很容易分析出来。简单的举个例子,一个猎手在用70磅的传统弓或现代直拉的时候,其在满弓瞄准瞬间会达到该把弓的最大拉力峰值,也就是70磅拉力,而同样使用70磅狩猎复合弓,其在满弓瞄准瞬间所控制的拉力仅仅是70磅拉力的20%-35%(视弓的省力比而定),就是说动能输出70磅的复合弓在满弓后,其控制拉力仅仅是14-25磅之间(视弓的省力比而定),这样的对比,大家就不难想象,一个弓箭手在控制两种不同形式的相同磅数拉力的弓种的时候,哪一个更加从容。

撒放、瞄准方式———野外半静态狩猎精准的打击基础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复合弓的撒放方式是采用器械辅助撒放方式,也就是撒放器撒放,这种相对更加灵敏的撒放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手对弓的精度影响,大大的提高了撒放过程中放弦动作的一致性,从而对精度的影响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效的排除了由于手型、撒放靠位以及摩擦等因素对精度的影响,使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为简单话,也更容易掌握。    
      很多射箭爱好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复合弓比现代反曲弓、直拉弓以及传统弓更容易上手,更容易出成绩,往往练习一个月就可以在三五十米轻松射中野鸡、兔子和矿泉水瓶,而使用现代反曲、直拉和传统却要练习数个月也未必能在这个距离上从容的打中西瓜、篮球,撒放方式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瞄准方式,传统弓一般依靠箭杆直线进行定位或箭尖夹角,现代反曲、直拉则是靠位辅助两点瞄准,而复合弓的瞄准更接近于枪械,通过窥空(理论上相当于枪械的后标尺)与前瞄光纤点或瞄点与目标的三点一线来完成整个瞄准过程,从形式上来看更容易掌握。拿时下相对流行的5针瞄来举个例子,一般来说,5针瞄和枪械、弩上的用的瞄镜5线刻度有着相同的理论概念,光瞄上的5线刻度是自归零点(中线归零法)上下延伸5个不同的射击距离,如中线30米归零,上线1和上线2分别在30米内的两个不同距离,而下线1和下线2则在30米外的两个不同距离(叙述以定倍无距离微调5线瞄为例),而复合弓用5针瞄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一般是以第一个=根针做基础点,依次设定各个距离,如:第一针(自上而下)设定为30米,根据拉力与需要,把第2针-第5针分别设定为40、50、60、70或其它自己需要的距离(视器械以及个人喜好而定,我本人狩猎用复合弓5针瞄的设定为30、45、55、70、80)。通过5针的设定,再实际狩猎中就可以快速的再各个不同距离进行迅速的瞄准,从而再最佳时机将猎物一箭放倒。狩猎复合弓瞄准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克服了射手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通过近似三点一线的瞄准方式,辅助定点靠位和撒放器后手定位的瞄准特性,使其再一定状态下的瞄准更为轻松,也更为精准。

image

杀伤——-狩猎成功的保障

     能否对猎物做到精准打击是狩猎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能否在精准的前提下确保足够的杀伤则是决定狩猎成功与否的核心。复合弓再这方面可以说绝对要超过其他弓种。高速度使其更具穿透能力,省力比使射手能从容的驾驭更高磅数的装备,从而为精准打击和强力杀伤奠定基础。说道这里,一些朋友也许会不以为然,会觉得弓箭所使用的“弹药”自身的形体就注定了其大抛物线运动方式,精准谈何容易?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对大家说,使用70磅的狩猎复合弓再50米的距离站姿开弓射箭再使用狩猎瞄具的条件下,其命中一个苹果的几率应该不比一个手持气步枪或步枪以及猎枪(这里所指的猎枪当然要用独弹,呵呵。不然别说一个苹果,就是一排苹果也剩不下几个)不安装瞄镜站姿无依托射击的命中概率低,如果枪械使用瞄准镜的情况下,而复合弓也使用射准瞄具的话,其结果也是旗鼓相当。当然,射箭者的训练要比枪械使用者的训练要复杂的多,这一点不可否认,这都是操作形式所决定的。话再说回来,由于弓箭再应对不同猎物的时候可以选择安装不同箭头的箭支,并且可以反复使用,这一点确是枪械类狩猎器材所无法比拟的。加之使用一些特种的辅助配件,弓箭狩猎、射鱼都能游刃有余,大家试想一下,同一把复合弓再使用安装不同箭头箭支不但可以射杀鹧鸪、野鸡、兔子等小型猎物,也可以射杀黄羊、狍子等中型猎物,还能射杀马鹿、斑马、麝以及大象等大型猎物,对于野猪、狮子、鳄鱼等凶猛猎物也是可以猎获,所以说复合弓在一定的距离上其杀伤能力不可小视,其猎获成功率也很强悍。

image

话题二 复合弓狩猎的劣势

连续打击—–复合弓的狩猎的软肋

    和所有弓箭狩猎一样,复合弓再连续打击这个软肋上与绝大多数的气步枪以及弩具(非连弩)甚至单管猎枪一样,无更大施展的空间,再一击不中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措施二次打击的机会,从而眼睁睁的看着猎物逃之夭夭而唏嘘不已。

第一时间——-弓箭狩猎的盲区

    与枪械和弩具不同,复合弓和所有弓箭狩猎一样,由于自身“做功”方式的局限,往往不能再第一时间实现击发,从而失去绝佳的射击时间。大家都知道枪械和弩具是可以预置击发的,在发现猎物前可以将动能“储备”,再遇到猎物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可以瞄准并击发,而弓箭狩猎,由于器械结构的原因,必须又一个动能转换的过程,即开弓的动作过程,所以很容易错失“第一击发时间”,虽然有人为复合弓设计了一种辅助预置装置,也通过实际检验过这种装置的实战效果,但广大的弓箭爱好者都认为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弓”,称其为“变异弩具”更为贴切,呵呵。另外,复合弓在遇到猎物开弓的时候,由于结构的特性不能卧倒击发,无法做到高隐蔽、多角度打击,很容易因为动作过大而暴露,使猎物有所警觉甚至逃窜。

无靠背仰射——弓箭狩猎的无奈

    从事任何狩猎活动,安全是第一位的。在狩猎活动中,站在仰射方位后面却无阻挡物的猎物时候,弓箭狩猎者和弩具狩猎者往往会放弃该次狩猎机会,原因是,一旦脱靶,箭支飞跃而去,由于抛射仰角的关系,很可能,箭支会飞行出数百米,在未知区域伤人或损物。在动能惯性的驱使下,结合重力、速度等因素,加之箭支本身形体形态的特点,一直脱靶后飞行数百米的箭的杀伤力仍然不可小视,如果用的是杀伤性大的刀片箭头,如果巧合脱靶后误中人或物,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像气枪铅弹和猎枪铅砂,在飞行一定距离后由于自身体积小和动能衰减、形态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下,其破坏力会衰退很多,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话题三   尾声


     作为一种狩猎方式,复合弓狩猎无益为器械狩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狩猎爱好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练习使用复合弓的同时既体验了百步穿杨的快感又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既体验了原始狩猎方式的狂放,又领略了现代弓箭独特的魅力,乐趣无限。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再阐述过程中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谅解,谢谢!

最后用一首小打油诗来做结束语句:

复合弓如新星起,
狩猎射准皆擅长。

箭矢飞驰杀鸡兔,
弹指之间诛虎狼。
百步穿杨平常事,
追云射月亦无妨。

待得神技修成日,
笑看李广愁断肠!

原创部分:由复合弓论及古代的弓,以及论证一系列记载的不实之处

本着比较稀薄的“求是”主义,和比较浓厚的“反华”情节,本人在常年关心狩猎界最新发展的同时,也对之前看过的许多数据感到巨大的怀疑。比如网络上经常被人各种引用的母本文章《中国古代弓弩发展历史》一文以及幻想“世风很古”时代不止精神能够胜利的《消失的兵团》电视片中,有一些流毒较广的说法,尤以秦汉时期为甚:

《战国策》韩策一以及《史记·苏秦列传》,内容几乎一样,看来刘向和司马迁的资料来源是一样的。原文如下:“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先翻译以上一段话: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溪子弩、少府弩、时力弩、距来弩,都能射到830米之外。韩卒脚踏张弦,连射一百支箭也还有余力,精确度是远处保证命中半径25厘米的圆,近处保证命中半径5厘米的圆。

按翻译这样记录的韩国,显然是现代的那个。

这个也是按明清的“步”单位换算之后射程能达到830m的一个记录根据。而且一般的介绍都标注出这个是“单人踏张武器”,此事完全有比较数据,现在最为强大的复合材料制造的单人弩,前文提过的IBO速度来计量,最高不过405左右,而最强的复合弓,达到过350fps。(由于弓的箭头和箭重更具威力,所以在现代,弓的威力超过了单人弩)论据链接

先不必说中国史家乃至兵家对器物的记录从没有什么可信度,(文中记录的准确度数据更不要提所谓可能性了,大约相当于500米命中胸靶,近距离可以命中手枪的室内靶,有这等人,银河系都姓支了)但是凡事有利于民族自尊心的事情,向来也就慑于帽子的威力而没什么人敢于质疑。

其虚构比例上是有一些事情是可以比较的,例如袁崇焕记录的紅夷大炮,所谓“糜烂十里”,实则紅夷的自测也就3里。这么算来,明末的时候记录值/净值的“市净率”大约是3.3。而先秦时期,度量衡是混乱的,不过如果600韩国步只不过是200米的话,显然不符合民族自尊心的要求。一石只9.6公斤(中山国)的话,也不和民族自尊心的要求,那么一律以现代官方的文字为准(毕竟史记也作于汉代),“相当于当代830M”“600到900M”。

那么看起来,就“市净率”这一点,很可能在论证后还能得出一个“中国还是有进步的”的结论。因为目前最好的合金弓片的弩,结合质轻而坚固的碳素箭,极限射程在450m-500m(箭杆和尾翼的结构在空气阻力面前比较无奈,而且由于出箭速度的限制,在70磅之上,距离在磅数增加时没有特别明显增长,而仿古的记录来自于“弓拉重90,72 kg, 57 g 木箭  射程427 m (John Huffer, USA, 11. September 1997)”),古代的弓箭由于杆和羽不标准,会弱很多,英国长弓和轻箭能过300m,蒙古弓可以有更大的储能,但是由于出箭轨道和箭结构的关系,射程并没有优势,但是也有说法,最强大的土耳其复合弓有400的记录。目前普遍认为英国长弓是古代射程最远的列装单人弓兵器(其中如英王亨利180磅的弓,应该更能创造不少奇迹)。弩机有很多型号,欧洲弩机射程不及长弓(用的是后期铰链钢制弩,可参考discovery节目,也有比较著名的是奥地利人用500磅左右的单人弩射程在260m),而亚洲弩机的数据完全不可靠,比较可靠的数据是,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中国产现代弩,最远射程不超过250m,鉴于目前是5000年最大的盛世,显然这个就是中国弓弩的极限数据。

这么看来,秦汉时期记录的“市净率”至少高达3.3,极有可能在4以上,对中国人著作的水分估值——看来还比较有一致性,古不古的没有什么日下。古代的弩可没有今天各种先进的机械上弦结构(与复合弓一样用了滑轮组,但是弩的特性使得200多磅的弩用22克的箭才有350的速度,而弓达到这个水平只需要70磅28寸拉长,箭重可以在3~50g,输出动能也就大得多了)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可靠的记载呢,还是有的,宋朝这样比较开化的朝代,“市净率”显然较低。(来结合其他宋代资料来看,是完全可高可低,没有定性,而且通常还比较高

至于床弩,由于中国人几乎没有发现扭矩弹簧,这对大型的弩机是很致命的(弓臂材料的要求变得很高),不过这里多的是人,又地大物博,这个也可以克服,不过射程900m的东方式床弩,还是没有人复制出来过。

下表為《武經總要》中所載各種床弩的性能:(注意是“床弩”,时间是宋代)
----弓數/操弩士兵數/射程 (合公制)
雙弓床弩 2---7 ---150步(234.75m)
大合蟬弩 2×2- 7 ---150步(234.75m)
小合蟬弩 2---7 ---140步(219.10m)
郖子弩- 2---4 ---150步(234.75m)
手射弩- 3---20---250步(391.25m)
三弓弩- 3---70---300步(469.50m)
次三弓弩 3---30---200步(313m)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单人用的弩,除非做得要躺下卧推,或者希腊人的“腹张”,射程更是不大可能达到200M.

最可疑的不是各种记载里面的硬弓和神箭将军,而是那些记录中列装兵器,我们知道,古人身材矮小,营养不良。显然弓的一种重要属性——拉长,是普遍好不到哪里去的,而适用拉长不够,即使按照Hickman模型能算出很高的储能,转换效率和设计准确度都会很不堪。如果忽略这一点,乃至于讨论英国最低身高175以上长弓手的时候很多中国网民也敢于搬出古代中国155左右的弓手加以比较。尤其discovery也做过一些节目,论证了日本和弓,得出的结论是十分可笑的认为和弓会是更好的长弓武器(制造的复杂来看肯定是最贵的),但是和弓手的平均战力肯定不能和英国长弓手相比,重点就在于拉长数据,和弓不知道是什么心态的发明,1.5的人玩2m多的不对称反曲长弓,磅数还能做到不足60,虽说技术上并不限制搞出大磅数和40+的拉距,但没几个能用,相比于中国还要更悲剧。在考古发现来看,东亚甚多百克以上的重箭头,个人倾向于都是床弩箭头,不然的话,就是用现代弓箭,也射不出多远,如果硬要单人使用,日本大弓的射程甚近,可能就与此有关。(以百克为例,只要速度能超过40m/s(也就是131.8fps)即可输出160j的动能,这个显然不正常,虽然现代即使很弱的9mm手枪也有580J以上动能)

古之单位,1石 = 4钧, 1钧 = 30斤,“二石之弓”也就是240斤的弓,“半斤八两”的时代,一斤是220g,2石硬弓也就是116磅的强弓,虽说古代一来没有严格的拉力测量标准,而来据说弓的制所用的度量常常变化,但一般而言,对于现代引用的人,所默认的是这个数据。之后的很好倍乘计算。如今的营养水平和身材,都没有厂家推出2石这么强大的产品,虽然不排除古代个别武将定做,以此列装也是绝不可信的(英国精锐长弓手一说110-130,由于结构关系,紫杉木比同样磅数的复合反曲弓好开许多)。原理很简单,除非一例崇古的人,不然实用起来都会发现,70磅左右已经是正常身材者使用的极限,英国长弓里面比较平民的磅数也不过70。而且古代弓没有滑轮组,骑射弓瞄准是很重要的步骤,用巨大的力量能保持开弓状态瞄准?

武将的弓,如果度量衡是我们熟知的那种的话,3石左右还算可信,著名人物比如黄忠、吕布、李广都是二石弓,而岳飞那个300斤 近150磅,是有宋400年的最高纪录,也还算说得过去。如果岳飞的宋斤是623g的话,那实在就见鬼了。

弓猎美图赏

image

cb2cb3cb4cb5cb6cb7cb8cb9

imageimageimageimage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Journey Blog by Crimson Themes.